澉浦古镇
离海盐城沿沪杭公路南去近二十公里,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名叫澉浦镇。金粟寺就位于澉浦镇甪里堰茶院村,宋绍定(公元1230年)《澉水志》之“澉浦所全图”左上角明确标有澉浦、六里堰、茶院市、金粟寺山。
浦,指濒水的地方,小水入大水的出口也叫“浦”。澉浦就是源于海宁流经海盐的谷水。它在澉浦地方入海,靠近出海的一段河道叫澉川(今已湮没),故该城即名澉浦。
澉浦镇地处杭嘉沪三角地带,建镇于公元717年,历史上就是一个战略要地,是座具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著名古镇,也是浙北知名的侨乡,是省级教育强镇,也是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澉浦镇自古市井繁华,商贸发达,人文荟萃。唐代初期,尝设置水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设立镇的建制。宋、元、明各代都设置专门军事机构,强兵戍守。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澉浦离当时的南宋王朝京城临安(现在的杭州)较近,因此更是倍置重兵防守。最近从开挖长山河工程中,在澉浦出土的九枚铜质军印看来,更足证实这一情况。
到了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由千户费进等人量地堆土,筑起了一座土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由都指挥谷祥等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改建成一座南北宽东西狭长的长方形砖石城。城周八里许,城墙高可二丈四尺五寸。到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由海盐知县郑茂增敌台十六座、陆路城门四座、水城门一座,逐渐形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澉浦不仅具有军事上的战略意义,而且自宋代以来,更是一个对外贸易的口岸。宋置市舶场,元置市舶司。南宋时期,海商番泊云集,经济繁荣,商业兴旺。当时澉浦盐业也很发达,鲍郎盐场等处,还设有监税和专管盐业的官吏。
澉浦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水陆交通发达,南王线、新澉线分别穿越镇区南、西边境。新澉线东西延伸可分别抵达杭州湾跨海双桥,长山河、六平申线穿境而过,可连接大运河。位于镇东南正在建设的一期5000吨级码头、二期三个万吨级码头的林龙港口,致力于发展海河联运。
早在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澉浦人常棠就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地方志《澉水志》,被收入《四库全书》。近日,澉浦镇又编写了十一卷本《澉浦镇志》,已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次出版的长达70余万字的《澉浦镇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澉浦镇的第一部新方志,在记录澉浦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经济的同时,突出时代新特征,记录了澉浦工农业生产、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的成果。
甪里堰
金粟寺所在地茶院村,在撤乡并镇前原属甪里堰管辖。宋绍定(公元1230年)《澉水志》之“澉浦所全图”左上角明确标有澉浦、六里堰、茶院市、金粟寺山。
甪(音同六)里堰,古人一不小心(也许是偶尔偷懒)写作六里堰,今人便习惯用六里堰了。甪字,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即为“用作地名,甪里堰,在沪杭交通要道”。
大家可别小看这条堰哪!它在海盐县历史上是有过很大水利价值和经济价值的。
要讲甪里堰,就得先从海盐县地势谈起。海盐地势是南高北低,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所以南面一带地方水土很难保持。特别是澉浦地区,丘陵起伏,地势特别高。据地方史料记载:那里是十年九旱,只要十天不下雨,农民就要发愁。后来,就在距澉浦城西北六里路的地方筑了一条堰,以堰为界,堰南为上河,堰北为下河,上下河之间水位相差很大,上河河底大体上与下河河面相平,就靠这条堰来调节水位。
到明代万历年间,又在甪里堰底下筑了转水闸,平时闸门封闭,使上河保持一定水量,如果上河水干了,就用堰底的转水闸把下河水翻到上河里,以解决上河的旱象。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甪里堰在本县水利上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还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要说彻底解决,就得看今朝,规模浩大的出海排涝工程,辟山引水,北水南调,喜看今日澉浦,长山大河穿城而过,宽阔河面起绿波,就是百日无雨,同样能够获得粮棉丰收。
再来谈谈它的经济作用吧!从本县历史上来说,澉浦、甪里堰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谈甪里堰的经济作用就不能离开澉浦。澉浦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不光是一个军事要地,还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唐代开始就在澉浦驻有水兵,到了宋代就更加有所发展。特别是宋康王赵构南渡建都(今杭州)以后,澉浦便成了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外商船舶都停靠在长墙山和葫芦山之间,就是现在建造长山闸的地方。那里俗称“码头浪”,所以在南宋时候,澉浦已经成了繁华之地,那些外商物资运到澉浦以后,除了从陆路内运以外,大量物资还是需要从水路运输,即把物资通过上河运到甪里堰,再将货物御下过堰,进入下河运往各地。那些外运的物资也同样只能从下河运到甪里堰,翻过堰进入上河,送到澉浦码头再出海外运。所以从那个时候起甪里堰成了澉浦内外物资的转运站和集散地,随着澉浦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木商、盐商、瓷商云 集,商业兴旺,人口渐增,成为本县重要商业集镇之一。
现在,这条“甪里堰”已经不存在了。经过出海排涝工程加宽和疏浚了原来的六里河道后,上下河已经相连,与长山闸大河相通,再也没有上下河之分了。甪里堰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茶院
金粟寺所在地为茶院。
茶院位于海盐县城武原镇西南,今属澉浦镇甪里堰茶院村,过中分山即海宁县袁花镇。
关于茶院之名出处有二:
其一为:早在赤乌中(公元238--251年间),“康僧既而游方至海盐金粟山,时值炎暑,构亭施茶以济渴,朝廷闻之,赐名茶院,已而建寺居”。形成金粟寺雏形,“茶院”之名产生。
其二为;唐末宋初的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武萧王钱镠至此施茶,敕赐号“施茶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赐为“金粟广慧禅寺”,明确金粟寺的性质为禅宗寺院,而茶院之名则留给了当地。从此以后,当地的小地名就叫茶院。
按照一说茶院和金粟寺均有一千七八百年饱经风霜的悠久历史,即便按二说茶院也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且在历史上从未更名。宋绍定(公元1230年)《澉水志》之“澉浦所全图”左上角明确标有澉浦、六里堰、茶院市、金粟寺山,称茶院为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茶院和金粟寺前的白鸥滩是承载金粟寺、茶院历史之河,小小的河埠是形成茶院“地方”文化的历史通道。
根据记载,“宋以前,曹河未辟,运艘都经于此”,“居民贸易,遂成聚落”,这里为海中诸货流转三吴的必经之处。
茶院之西北有六里山(亦名金粟山)、古杏山(亦名古衡山、古黄山)、中分山;山间溪流穿镇而过,小桥流水,别具情趣,依山傍水有金粟古寺。那里绿水青山,红墙黄瓦、钟鼓声声,梵呗缭绕,古之茶院犹似仙境。录徐豫贞有《从海宁至金粟寺越岭过古黄山》诗:
信宿东林绿翠间,又携双桨打青湾。
溪回贴岭藏深寺,崖断穿林过别山。
云外入云群木杳,画中添画一筇闲。
日斜再上平头艇,烟浦仍随野鸭还。
南北湖
金粟寺距国家AAAA级风景区南北湖仅三公里之隔。
南北湖,是中国唯一集山海湖景色为一体的风景区,已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区,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之一,2006年被评为十大浙江人心目中的“长三角双休日热点景区”。
南北湖,又名永安湖,亦名高士湖。沿湖群山环抱,湖中东西横贯长堤,将湖隔成南北两区,南北湖由是得名。湖区山明水秀,风景宜人,素有“小西湖”之称。每到春秋两季,群山葱绿,湖水碧澄,环湖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人们都想到这里来领略一番湖光山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北湖这一大自然恩赐的瑰宝,集山水之精华,聚人文之荟萃,成为钱塘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观光旅游。
南北湖山不高,但层峦叠翠,水不深,但曲折蜿蜒,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享誉江南,成为名符其实的上海“后花园”,杭州“姊妹湖”,倍受世人关注。近几年来,风景区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景区面貌日新月异,游客人数逐年上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南北湖风景区是中国唯一集山、海、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县境内,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级旅游区,地处杭沪苏甬等大中城市的中心地段,距上海120公里,杭州80公里,苏州110公里,地域位置十分理想,交通便捷。总面积30平方公里,分湖塘、三湾、鹰窠顶、谈仙岭、滨海五大景区,有世界最小石城—“谈仙石城”;夜普陀之称的千年古刹“云岫庵”;天文奇观“日月并升”;举世闻名钱江潮的起源处--钱江潮源;见证中韩友谊的金九避难处等30处景观。
南北湖是一泻湖,面积1800亩,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湖形曲折,有鲍堤横贯东西,将湖分为南北两半,故名南北湖。湖中有白鹭洲,蝴蝶岛,这湖边山,湖中堤,湖内岛,自然别致,相得益彰。游人每每惊讶它太像西湖,却比西湖更幽静,更有乡村气息。
南北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由金九避难处、黄源藏书楼、陈从周艺术馆组成的名人文化区,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讲述着金九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佳话;黄源先生热爱祖国,奉献家乡的感人故事;陈从周教授对艺术的追求及对南北湖独特情怀的追忆。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使南北湖风景区更富情趣和魅力。
南北湖山、海、湖融为一体,洞、园、池自成格局,环境独特,景色宜人。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称赞南北湖:“山有层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比瘦西湖逸秀,比西子湖玲珑,能兼两者之长。”南北湖风景区以其闲雅和野趣保留了江南一片真山水。南北湖风景区是您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会务的好去处。
南北湖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有山有水,山水相映。湖中有堤,堤上有亭,湖周桃柳相间,历来是旅游胜地,吸引着大批文人雅客至此游乐吟咏。明弘治谭秀有诗日:澄波渺渺两湖平,春色苍苍四望明;马关山花向人笑,林端僧梵杂溪声。为南北湖简炼地勾出了一幅素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