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善缘助学
聚善人  做善事  结善缘  成善果
    一滴水,融入大海永远不会干涸
    一颗心,献给社会永远不会泯灭
    一元钱,用于慈善永远不会消失

      孩子是未来希望,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给人希望、信心和力量的事业。
设计说明
发表时间:2012-01-16 16:24:29  来源:金粟寺(www.jinsusi.cn)   点击率:9037
根据记载:赤乌中,公元238--251年间,“康僧既而游方至海盐金粟山,时值炎暑,构亭施茶以济渴,朝廷闻之,赐名‘茶院’,已而建寺居”。形成金粟寺雏形,茶院之名产生。

 

一、设计法规与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
2、《浙江省宗教活动管理规定》;
3、海盐县人民政府文件----盐政发[2004]138号《海盐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保留沈荡镇等宗教活动场所的批复》;(2004.12.7)
4、海盐县建设局----编号(2007)盐城规址书106号《选址意见书》;(2007.8.28)
5、海盐县发展和改革局文件----盐发改[2008]1号《海盐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海盐县澉浦镇茶院村经济合作社三国佛学文化区----茶院金粟寺项目核准的批复》;(2008.1.2)
6、中国佛教寺院的风格特点、历史沿革及其制度;
7、《金粟寺志》及相关史料;
二、工程规模与现状:
 
(一)、工程规模:
按金粟寺环境保护、控制红线计,工程基地东西向长约:340米;南北向宽约:275米。
1、寺院区占地面积:39740平方米;其中石矿开挖区面积:15500平方米;
2、金粟广场区占地面积:12140平方米;
3、工程总占地面积:51880平方米。
 
(二)、存在的不利因素: 
1、植物景观缺乏:由于开山取石,整座寺山已经满目苍夷,原有植被已破坏歹尽,杂草从生,成为荒丘。
2、须要拆迁厂房和农居: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自然村落不断扩大,白鸥滩数次开挖疏浚,金粟寺遗址几经拆建,有数家村民占据。
3、硬石基对植物种植不利,需要大量种植土方;
4、结排水存在先天不足:
(1)、现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规模、容量有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需求;
(2)、农村没有排污管网系统,寺院内外的污水需自行处理解决;
5、周边农民住房无统一规划设计,造型、色彩、体量零乱无序,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6、基地内(特别是外广场)供电线路较多,需要迁移;
7、现有大桥位置不适;
8、除少量文字史料外,缺少直观反映历史原貌的图片资料;
9、对外交通存在瓶颈。
 
三、功能性质与目标:
 
普及佛教文化知识,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作用----继承历史,传承文明;
功能----弘扬文化,服务社会;
目标----与时俱进,促进发展。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根据记载:赤乌中,公元238--251年间,“康僧既而游方至海盐金粟山,时值炎暑,构亭施茶以济渴,朝廷闻之,赐名‘茶院’,已而建寺居”。形成金粟寺雏形,茶院之名产生。
    唐末宋初的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武萧王钱镠至此施茶,敕赐号“施茶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赐为“金粟广慧禅寺”。明确金粟寺的性质为禅宗寺院,而“茶院”之名则留给了当地。从此以后,当地的小地名就叫茶院。
    金粟寺,作为浙江(东南沿海)佛教史上的首座寺院,历史久远,规模宏大,高僧众多,影响甚广。
    1、其开山祖师康僧会,佛、道、儒三家会通,是江南佛教的开创者。不仅在江南初建寺院,还翻译、注释大量佛教经典,在江南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和特殊的地位;在历史上,金粟寺高僧大德众多,以明朝为最甚。被尊为“临济宗中兴之祖”的密云圆悟,住寺六载(1624--1630),移请天童,嗣法弟子十二人,广传海內的“天童派”,多半出金粟。其中有“小释迦”之称的破山海明,是开法西南禅宗的领袖人物;被誉为“鉴真第二”的隐元隆琦,师从圆悟,修禅问答,道业大进,机锋显露,名闻金粟。住黄檗后,推动了闽台地区佛教的发展。后受请东渡,在日本创建万福寺,开创“黄檗宗”,形成“黄檗文化”,对日本近世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金粟寺的镇寺之宝,当推记载中的康师肉身像和独桑鼓。被书家视为纸中珍品的宋代“金粟笺”,可谓独树一帜,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珍藏,乾隆皇帝曾下令仿制。
    金粟笺写下了金粟寺盛时历史的重要篇章。虽存世不多,仍有大量实物可考,尤为珍贵。在上海博物馆文房四宝展室,有金粟笺陈列,浙江省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藏佛说佛名经卷》前引首纸,长94.5厘米,高23厘米,为仿金粟笺制成。《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附录所收《海盐金粟山广慧禅院大藏》四卷,提供了这部已经佚失的宋代大藏的精彩风貌,也为研究曾使乾隆倾心仿造的“金粟山藏经纸”提供了线索。北宋手写[海盐]金粟山广慧禅院大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P8-9〉编号〈10〉], 于2007年6月,在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国家图书馆文化教育培训部承办的《光明来自东方--中国造纸、印刷与书籍保护展》中展出,引起轰动。
    3、顺治十六年(1659),金粟主持木陈道忞,应召进见顺治皇帝,敕“宏觉禅师”称号,并赐“敬佛”二字和“太和之印”宝印一方。雍正五年(1727),当朝皇帝爱新觉罗·胤祯颁赐楹联:
不佛求,不法求,不僧伽求,早已过去;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却是未来。
    乾隆十六年(1751),高僧源达至苏州观音山恭迎圣驾,获敕墨宝心经一卷。乾隆皇帝曾为“金粟笺”题诗:
蔡左徒曾纪传闻,晋唐一片拟卿云;
铺笺见此代犹宋,试笔惭他鹅换群;
蒸粟只须夸玉色,青莲仍自隐经文;
用之不竭非奇事,金粟如来善化云;
    可见,盛时金粟名震海内,闻及朝廷,一度成为全国知名的佛教圣地。
 
 
(二)、重建金粟的意义、作用:
 
 
    1、佛教是讲理育人,教人认识事物,理解、适应社会的道理、方法。佛教中的众多理论对现实社会是必要、有益、可取的,有积极的意义。如: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尊师重道,修身立德;
修善积德,居安思危,饮水思源,知恩报恩;
和谐共存,和合迸进,随缘合众,劝人为善;
扶正扬善,勿倚权势,敬老怀幼、扶危济困;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端正身心;
谦受益,满招损,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如伦理道德、人文哲学,乃至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佛教是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意义在于:如果人人能够修菩萨行,得菩萨道,且不说能不能成佛,就是在当下使人们能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社会的。
    佛教经历2500余年,信徒遍布,数以亿计,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今天看来,决不能简单地说一句“迷信”或“精神鸦片”可以解释。
    “佛”、“菩萨”决不是迷信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佛教”是佛陀对世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也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2、寺院是佛教文化艺术的栽体,其佛学(教)思想通过规划、美学、建筑、园林、文学、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得以体现;金粟寺的恢复重建,其意义在于通过“健康”的宗教活动形式,宣传历史,弘扬文化。盛世建庙,是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满足广大民众宗教信仰自由,普及佛教文化知识,使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认识佛教,以免功利、贪欲之人,盗用圣洁的“佛教”之名,欺骗“盲从”信徒的善良之心,从事迷信活动,妖言惑众、贻害社会。
    鉴于金粟在东南沿海和浙江佛教的地位和作用,必将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金粟寺的恢复重建,也是当地澉浦镇、海盐县乃至嘉兴市、浙江省在宗教、文化、旅游领域的一件大事。由于佛教寺院的特殊性质、作用,吸收社会奉养,吸引佛教文化旅游,必将以繁荣的旅游经济回报地方恩泽。
 
(四)、我们的责任:
    金粟寺几经兴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进军海盐,战乱中金粟寺彻底焚毁。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修一进。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存一山门、一殿、两庑。1974年,金粟寺最后一位和尚圆寂,其后,山门、一殿、两庑被全部拆除,仅存残碑一块,在原址上“痛苦”地呻吟。到此,金粟寺千百年的历史被无情地划上了一个长长的休止符。
    适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金粟寺恢复重建之大业,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历史又给了我们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也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幸事。
    金粟寺的恢复重建,意义非同一般,实质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要提高道历史文化的高度,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分析。金粟寺的恢复重建,不仅是寺院建筑的“简单”恢复,而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和延续。我们今天的工作,是在创造历史,我们的“善举”和寺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被载入史册。
    金粟寺恢复重建肯定有许多的艰辛和困难,甚至可能要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完满”。所以,无论金粟寺恢复重建工作能否在近期内完成,哪怕只是个开头,只要“用心、尽力”,也是“功德无量”。
    我们相信:有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众多有“缘”人士的鼎立相助,必将共同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不负金粟,不负康师”。
 
四、指导思想与理念: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两者如何融合、协调,这是恢复重建金粟寺首先遇到的关键性思想、理念问题。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如: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也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引起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特别是寺院建筑,并不沿用印度建筑风格特点、布局制度,发展形成了具有显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寺院建筑风格和布局。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佛教与所处年代“主流文化”两者相互影响、促进,不断发展。
    “东西南北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创造历史,现代文明也必定对佛教产生影响重大影响,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也符合科学发展规律,迎合佛教宇宙观----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
 
    1、尊重历史,科学合理:
    金粟寺要尽可能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恢复重建,以体现历史连续性、真实性,确立“东南第一寺”的历史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可以体现当初金粟寺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资料保存很少,特别是直观的图片资料至今未发现,只能根据仅有的文字记载,从“字里行间”去找寻当初的实景,这给恢复重建工作带来不少难度。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明代胡滢在《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中提到“废者举之,故者新之”,这在今天对金粟寺的恢复重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由于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建筑工艺、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新”应该理解为在吸收、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取舍、补充和再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要简单模仿,切忌“外形”上的照搬、照抄。如果一味地“复古”,也就不会出现“汉风”、“唐韵”、“宋式”、“明清风格”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色。
 
    2、因地制宜,适意成筑: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我们要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文明进步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成果。
    以发展的眼光,高品位、高起点;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留有发展空间;符合现有地形、地貌,切忌“大开大挖”,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特色,富有个性。在尊重寺院建筑制度的前提下,满足现代条件下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如:空间尺度、室内设施、现行设计规范(抗震、消防)等。适应旅游文化服务需求;宁缺勿烂,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并为以后发展提供条件。 
    成功的设计,向人们所展示的不仅是形式,而是文化、内涵;不仅是风格,而是人的情感、意识;也不仅是艺术,而是文明的思索和个性的表现。
 
    3、与时俱进,服务社会:
 
    提炼迎合现代理念的佛教思想之精华,通过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匾额、楹联、文字说明、影像资料、背景音乐等手段,向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为社会主义的精神、物质文明服务,为创建社会主义“圆满、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4、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金粟寺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与茶院相互依存,相濡以沫,“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茶院物质、文化的全面提高,才会有金粟寺发展机会;同样,只有对金粟寺精心“呵护”,才会有地方旅游经济的汇报。历史上,正是由于金粟的繁荣,一度形成“茶院街”、“茶院市”,就是很好的实际证明。
    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及金粟寺和邻里的关系,使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并保证金粟寺有理想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五、整体构架与范围:
    根据现有地理位置和现状特点,金粟寺总体构架分四大块:
    1、寺院:按照“废者举之,故者新之”的设计原则,恢复重建,尽可能再现历史盛景,体现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2、金粟广场:除寺院必要的辅助建筑外,满足现代条件下的旅游服务功能,设仿古香市、餐饮、商住、管理等,开展庙会、灯展、放荷花灯等旅游活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3、环境保护:
    (1)、环境空间保护----金粟山整体;
    (2)、景观视觉保护----周边两侧、对岸;
    4、“茶缘”(“缘源”):(文化公园)
    寻根----挖掘“茶院”历史,建“茶苑”,弘扬传统,激烈乡情,积极带动推进新农村建设;
   
 
六、平面布局与序列:
 
 
    钟鼓声声,梵音阵阵,庄严神圣的寺院
殿堂,总是带给我们一份神秘与向往,激发
我们内心寻求回归的愿望。让我们满怀着恭
敬和虔诚,听从 自性的召唤,走进这清净、
圣洁的佛寺殿堂……
 
    根据记载,遵循禅宗“伽蓝七堂”制度,参照现有寺院古刹,总体布局包括:三轴、两院、四进;三殿、二阁、六堂、五寮、三楼、一斋,形成“序景----发展----转折----发展----高潮----过渡----推进---最高潮----结尾(‘圆满’)”的景观空间序列。
 
(一)、照壁:
    寺院前面,正对山门的一座短墙,是寺院前端的地界。在民间,实际上它的作用是作屏蔽用的墙壁,一个是挡风,另一个是能蔽住院里杂乱物。所以,照壁的点缀,丰富寺院建筑的景观效果,同时增加了寺院的神秘感。
    照壁位于“白鸥滩”东岸。正面:“佛光普照”。
 
(二)、碑亭:
    碑亭作为纪念性建筑,其实本身并不属于寺院建筑,是对建寺大事的记载,也是对共同建寺群体的赞颂、纪念。同时具有烘托环境气氛的辅助功能,设置于路边为宜。南北左右两侧各一,左为古碑保护,右为新立《又建金粟寺碑记》;
    现有的明·胡滢《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石碑,为明代遗物,是千年金粟的唯一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须加以重点保护。
    碑亭前东有河埠:古时水上行船为主要交通工具,“河埠”为上岸、登船码头。
    明朝时期,金粟寺高僧孤云在《农禅杂事·除夕》中有“静听村子敲锣鼓,笑看山童放纸花”的描述,说明当时就有农历除夕放荷花灯的习俗。结合旅游,每逢正月“元宵”、八月“中秋”、农历“除夕”,在“河埠”开展“放花灯”活动。
 
 
(三)、牌楼(坊):
    牌楼(坊)具有强烈的装饰美化作用,具有“引人入胜”的引导功能。使整个建筑组群显得布局严整,层次分明,格外庄重、肃穆、雅致、幽深、丰富多变,又可映衬、渲染周围环境,使其他建筑物更为绚丽多姿。
    传统的牌楼(坊),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式规定,这里采用四柱三开间牌楼;
牌楼的中门东向横额上写着“东南第一寺”;西向横额上写着“紫气东来”。两边楼柱上对联上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远山近水皆有情。
    寺前广场可作正月元宵(八月中秋)灯会、庙会等民间风俗集会。
   【紫气东来】 :
    紫气----吉祥的征兆。
    顾名思义,“紫气东来”就是紫气自东而来。比喻祥瑞降临。
 
 
   
       
(四)、山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城市也称山门。  
    因有空门(中)、无相门(左)、无作门(右),象征三解脱。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  
    山门题额:“古金粟寺”;设楹联:  
                            晨钟暮鼓,警醒世俗名利人;
                            经声梵音,觉悟人生波罗密。
     寺院山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
     【金刚】:
     “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佛有手执金刚的五百随从侍卫。其中的“警卫对长”叫“密迹金刚”,神勇无比,于是,就让他来担当把守寺院大门之重任。本来只有一位,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对称、成双”规矩,于是就增加了一位。至于“哼哈”二将的叫法是源于明代鬼神小说《封神演义》里的郑伦、陈奇。
(五)、钟鼓楼:
 
     佛教规定,两楼的位置均设在寺院前部。两楼名称为东(左)钟楼西(右)鼓楼。钟鼓二楼的作用,不仅用于报时,同时也具有宗教宣传作用。钟鼓二楼的设置是寺院级别的标志。当寺院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之时,必有钟鼓二楼。
     1、钟楼 :
     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钟声能令三恶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地藏王菩萨是后加入四大菩萨行列的,主要操度已在地狱中的恶鬼,而观世音菩萨是救度世间众生,二位各有分工。
                                 
     2、鼓楼 :
 
     根据《金粟寺志》记载,寺内有镇寺之宝“独桑鼓,高三尺,围一丈六,独木所成”。
     鼓楼是悬挂鼓之建筑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乃置于鼓楼最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
     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佛门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质,我辈学人应该用心体会。 
     鼓楼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六)、放生池:
 
     在中国民间,放生是颇受尊敬的善行,人们喜欢在节日放生,也愿意到寺院放生。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满足信徒的放生意愿,在寺院中有专门的“放生池”。
 
(七)、天王殿:    
     在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天王殿是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中间供奉弥勒菩萨(未来佛),面向东;弥勒像后供韦驮菩萨,面向西;南北两旁则供四大天王。
     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看他那笑咪咪“和善”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慈悲为怀;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教给我们)平等心、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着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正脊题:“风调雨顺”、“佛光普照”。
 
     【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名“提多罗吒”,此云持国,谓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谓能令他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谓能以天眼观察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四天王在后来《封神演义》的影响下,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以中国传统的武将形象出现。
     1、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
     2、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选弦,职调;
     3、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
     4、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或持蛇),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
     所以四大天王结合起来即为“风、调、雨、顺”,寓意四大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弥勒菩萨】:
     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其后世界道德逐步提高,不再须要佛教,佛教便自行消亡了。再过八百余万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成为佛祖“接班人”。佛教汉化 后,把“国产”的“布袋和尚”,“嫁接”到弥勒菩萨身上,使“布袋和尚”变成了弥勒菩萨。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因其肚大、憨厚的形象,在我国民间又演化为“五子登科”,即所谓的“送子弥勒”,使弥勒菩萨(佛)成为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有福使者”。
              
     【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实际上是佛法守护神。据说韦驮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神将,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释迦牟尼佛祖涅槃后,韦驮担起看护释迦坟墓之重任。
     由于当初古印度的佛院中的灵塔(释迦坟墓)在山门和大雄宝殿之间,所以将韦驮像供于山门北面,手持金刚杵,“注视”佛塔,严加看管。后来中国寺院取消佛塔,把韦驮像供在了天王殿背面,变成了看护大雄宝殿内“佛祖”造像。
     韦驮菩萨是中国造就,他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一般有两种姿势,而且有奥妙:“合掌捧杵”者,为接待寺,四方游僧,皆蒙供养。只要看到“合掌捧杵”韦驮像,尽可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若是“握杵拄地”者,应斟酌。
 
(八)、伽蓝堂、祖师堂、正受堂、涅槃堂、延寿堂、含晖堂: 
     为大雄宝殿两侧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所变化。 根据史料记载,金粟寺有:伽蓝堂、祖师堂、正受堂、涅槃堂、延寿堂、含晖堂等。“正受堂、含晖堂、涅槃堂、延寿堂”的设置为授其意,提炼、概况佛教内涵,体现、反映佛教文化的意义、作用。在实际使用时可用作讲堂,举办各类佛教、禅学讲座。
     1、伽蓝堂:伽蓝殿中供奉的是护法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佛教护法神)。
     2、祖师堂:祖师殿又作影堂、祖堂。用以安置宗祖、开山、列祖遗像的建筑物。现代的寺院,更多的将其尊称为祖师殿。祖师殿中供奉的宗祖就是达摩祖师。禅门之中,特别重视传承,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另外就是开山祖师康僧会及列祖密云圆悟、隐元隆琦等。
     3、延寿堂:供奉“东方三圣”,即药师佛及日月菩萨。
     4、正受堂: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及左右胁士。
     5、涅槃堂: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神鸟风凰,停立梧桐枝头,寻视人间五百年,看到人们受苦受难,毅然裹携“人世苦难”投向烈火,五百年后转世。佛教中把佛祖灭寂称作“涅槃”,有死而复生、圆满重生的含意。
     6、含晖堂:为体现“弘扬文化,与时具进,服务社会”的设计指导思想,实际使用中为“孝义堂”,借助宗教场所,不定期举办讲习班,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孝道、忠义、和谐、关爱、奉献、人道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这正是我们恢复重建金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
               
(九)、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或称大殿。题爱新觉罗胤祯(雍正皇帝)所赐楹联:
                            不佛求,不法求,不僧伽求,早已过去;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却是未来。
     【大雄】:是称赞佛威德高无上、佛法无边的意思。
      正殿前为月台,月台设须弥座,体现大雄宝殿在寺院中的等级规格。月台主要供进香、跪拜和人流集散。中庭立“金粟宝鼎”和石作经幢。
     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陀像。具体供奉哪一尊佛,因宗派不同而有不同的情形:
     ●供奉“释迦牟尼佛”:主要有坐、立像两种;
     ●供奉一“佛”、二弟子:释迦牟尼佛、迦叶佛、阿难佛;
     ●供奉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供奉“三身佛”:根据“大乘佛教”教理而塑:法身佛、应身佛、报身佛;
     ●供奉“三世佛”: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称为“竖三世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现实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称为“横三世佛”,实际以横三世佛较为常见;
     ●供奉“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
     ●供奉“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金粟寺属禅学“临济宗”派,因佛殿空间尺度的限制,建议金粟寺大雄宝殿主尊供奉“释迦牟尼佛”坐像,简单、明了、易懂。大雄宝殿的殿堂后面,按佛教供奉常规,为海岛观音群塑或四菩萨,佛殿内左右两侧为十八罗汉。
 
 
【临济宗】:
“临济宗”创始人 唐代高僧义玄(?-867年),其在住持“临济院”时所创。
禅宗是中国佛学中最重要的一支宗派。它以顿悟为特色,因而以心传心,不落文字,无迹可求。临济宗是禅门五宗里最发达、流播最广远的宗派。而临济喝是临济最显著的特点,主张不喝不悟,不打不成材。以痛下猛药、狠狠针砭为大彻悟,发挥临济喝的改化威力。
根据记载,大雄宝殿建筑四周设廊,平面采用等级规格较高的七间制布局,立面为重檐歇山顶。正脊题:“国泰民安”、“法轮常转”。
                
(十)、大悲阁:
根据《金粟寺志》记载,金粟寺历史上有轮藏阁。
轮藏阁首创于江浙一带,最早南方寺院特为盛行,尔后推及至北方地区,现在并不多见。实际上,轮藏阁为藏经阁的衍生、辅助建筑,相当于现在图书馆的前台借书处。如果没有藏经阁,也就没必要有轮藏阁。由于轮藏阁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造型,是全寺最高建筑,有利于寺院整体建筑景观的立面构图,为金粟寺有别于其它寺院的特色所在。
 
【转轮藏】:和摩尼桶的意义相同的器具,在内地寺院似一座花塔,也是上下有轴,可以转动。因内中装藏经,所以称为转轮藏。
轮藏是佛寺中之一种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又称转轮藏。亦即将书架作成八角形的书棚,中心立轴,使书棚得以旋转,俾能捡出所需经卷;此种书架即称轮藏,与现在图书馆的目录检索相似。所谓的“转藏”,就是转读大藏经之意,这和“看藏”不同,“看藏”是指读经时每天阅读,自首彻尾一字不漏,而“转藏”则只是读经文中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
 
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原来以转轮藏阅读经书的功能完全可以用电脑取代。由于观世音菩萨在世俗信徒中的特殊地位,大悲 阁对于金粟寺扩大民间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缺少。金粟寺现有用地紧张,设计中,取消轮藏阁,但吸收、借用轮藏阁的建筑形式,设置“大悲阁”。大悲堂又称“观音殿”,底层专门供奉观世音菩萨。设“白衣观音”:身着白衣,圣洁无暇,立于莲花宝坐之上,右手结“与愿印”,左手持宝瓶作泻水状,注入莲池,汇入水体与放生池勾通。    
佛教中说,求度不如自度,作为信徒,礼佛重要的不是烧香,而是日常生活和待人出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道是:“观音菩萨烧香——求人不如求自己”。在此设楹联,借观音菩萨之口劝戒世人:
                                 居心作恶,谁替你救苦救难;
                                 回头向善,何需我大慈大悲。
大悲阁为八角型三层塔式建筑,二层设外廊,可俯瞰全寺,屋顶设高位消防水箱,满足消防用水要求。
 
(十一)、卧佛:
为体现对佛祖的“崇拜”与“景仰”,规划中在西部石坎处,参照石窟佛像的形式,设大型佛祖涅槃像。卧佛长:9.0米,高2.4米。
传统寺院并无此规,为现代手法,也是金粟寺重要特色之一。意在产生轰动效应,增加金粟寺知名度和感召力。
卧佛是一幅佛祖涅槃(转世重生)圣景图:头南面东和衣,右胁而卧,双目微合,似睡非睡,安详、宁静、淡泊、超然。体现了佛祖“淡泊名利,得大自在”的毕生追求,极其乐观地寻求“生死轮回”后而获得的最高精神境界。
人身的苦恼来自“欲望”----“贪”。若能摆脱或“断灭”贪婪、名利,人的内心自然宁静致远,在物欲红尘的现实生活中“心远地宽,知足常乐”,岂不是获得“心灵”的大涅槃?
 
(十二)、藏经阁、法堂、禅堂:
 
     1、藏经阁,顾名思义,就是存放佛教《大藏经》之楼,是寺院的“图书馆”。藏经楼也收藏其他佛教典籍及寺院珍贵法宝、法器等,又是寺院的“博物馆”。由藏主、知藏专职管理,除了特许阅藏者外,一般僧俗不得随意上楼。
     2、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分上下两层,底层为法堂,上层珍藏经书和藏物等。
     寺院中颂经弘法处为讲堂,禅宗称法堂,是寺院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重要建筑。由于金粟寺用地紧张,设计中参照其他现有寺庙的处理方式,压缩功能,把法堂设置于藏经阁底楼。根据记载,法堂题额:“狮子吼”。
     3、禅堂古称僧堂,指禅林中僧众日常修禅起卧之堂舍。日后有所改变,为禅宗寺院专为出家僧人和信徒坐禅、修行所设,为禅宗寺院所特有建筑。因世俗的需要,现有寺院中也把禅堂放置于此。在本设计中,利用山体,开凿地宫,设禅堂。
 
(十三)、方丈 楼:
位于佛殿左后,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为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方丈院有其特点:一般均设有垂花门作为标志。
(十四)、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众僧吃饭的食堂。
1、“法师堂”:法师堂,亦称西堂,一般在大殿之后侧,为退位方丈养老之处。 由于用地限制,这里与“香积厨”结合组成院落。 
2、厨寮:也就是食堂的厨房部分。按照现有的卫生、防疫要求,设主副食库、清洗切配、主食蒸煮、消毒洗涤等。日后可开发素食品牌,扩大影响。
3、膳堂:斋(膳)堂就是寺院的食堂。 每逢腊月初八施舍“腊八粥”,扩大金粟寺民间的影响。
4、千僧井: 
根据《金粟寺志》记载:香积厨外有内阔一丈,深七、八丈的千僧井。设计中置于“香积厨”处的中庭内,并按记载筑井亭。井圈为石作五边形,上刻回文:“可以清心也”,是佛教禅宗之本。
              
(十五)、僧寮:
出家师父居住的卧室俗称僚房。僚房为师父们自修和休息的场所,信众不可以随便出入,以免影响师父们的休息和自修。女众一般不单独进入师父的僚房,如有事,最好有人陪同,为避嫌故。
 
 
(十六)、“知事寮”:
知事寮:管理寺院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知客。
知客是禅林中司掌迎送与应接宾客的职称。又作典客、典宾。其居处称为客司或知客寮;于僧堂中,其座位设于外堂后门之南边,称为知客床、知客板头;隶属于知客之下而受其使令者,则称知客行者。凡官员、檀越、尊宿或诸方名德之士来访,知客皆以香茶迎待,随即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后引见;若为高官、大施主,当鸣钟集众于门迎候。知客的职责以接待宾客为主,故凡来客之食宿、听法、拜谢等礼法,皆由知客引领。
 
(十七)、客堂:施主、香客下塌处;
 
(十八)、“养心斋”:
其功能与客堂相同,只是服务对象有所不同。
现代使用功能的庭园式景观建筑,高度一层,为跃层、错层式建筑;
 
(十九)、风雨廊:
 
金粟寺全寺以风雨廊勾通,成为一大特色。为适应现代使用要求,风雨廊宽度为:1.8米。部分为半廊形式,可设公德牌。
 
(二十)、塔院:
位于藏经阁两侧,参照历史纪录,设立2.0米左右高砖砌历代名僧灵位佛塔,以示纪念。
 
七、旅游服务与管理:
 
   
1、服务管理:
加强金粟寺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及其大环境的全面综合管理,特别是处理寺院和地方各类事务,拟建立“金粟寺管理处(办公室)”。
 
 
2、旅游设施:
规划中在寺前广场建 “ 唔呶人家”(餐饮、商住)、香市(旅游纪念品)、停车场、公交车站和厕所。在满足旅游服务要求的同时,增加旅游收入。
建筑采用民居风格,区别与寺院建筑,又与其相协调,形成统一整体。
其实,寺前广场的服务建筑,有意沿周边设置,围合形成相对独立、古色古相的寺院建筑空间环境。起到过渡作用,意在与相邻农居形成屏障、隔离。是园林中常用的“佳者收之,俗者避之”的“借景”艺术手法。
 
 
八、建筑风貌与色彩: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浑厚庄重。
1、遵循禅宗“伽蓝七堂”制度,符合现行设计规范: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由于现有场地环境、物资财力有限,金粟寺恢复重建中,寺院单体建筑不求大而全,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符合寺院建筑的制度规定,遵循伽蓝七堂模式,满足必须的佛教功能,力求少而精,体现金粟寺作为江南最早的三国古刹应有的总体形象和效果。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特别是强制性执行规范标准,如抗震、消防、安全、环保等;
2、推崇“人性化”设计原则: 
并不刻意追求设计者的个人喜好,而是从寺院建筑景观构图的色彩、环境空间的尺度及节点细部的量化上,尽力满足空间环境中的主体----游人的审美、生理、心理需求,崇尚威严、庄重和神秘感。
切忌“一览无余”,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抑、扬”结合,“收、放”自如,“高、低”错落,“大、小”得体,“开、合”有序,努力使建筑与环境空间相互渗透、融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让游人得到心理上的变化,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视觉距离的把握,控制仰视角度(垂直视角超过25度,视觉开始产生高大感);注重平面布置、外形处理、建筑尺度比例及檐口细部装修;深邃的殿堂,高大的佛像,可造成心理上的“震撼”,营造出佛门净地特有的超尘脱俗的神秘感,产生对佛的崇拜。
3、符合地域性格:
考虑现在的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寺院建筑形式以金粟寺鼎盛的宋、明清时期建筑为蓝本,博采众长,吸收各个时期江南建筑优点和传统符号。建筑以青砖、黑瓦、白墙为主要建筑特色,追求“构图简洁明快,线条简约流畅,色彩素雅秀丽”的建筑造型和风格韵味,这也比较符合江南地域“性格”,满足人们对佛教寺院传统的审美心理要求。
4、满足现代条件下的使用功能:
电力通讯、自来水、卫生洁具、空调、煤气、数字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生活设施的应用,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发生改变,需要改变建筑平面布置;旅游服务功能的增强,环境容量的不断增加,要求增加局部建筑空间尺度;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有“独一无二”、“举世无双”之意,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如大雄宝殿用七、五开间,以象征佛祖之尊。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
●檐口----飞檐是中国古建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独具风韵,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构成中国古建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翘的戗角,凌空欲飞,伸向天际,体现佛祖功德至高无上,迎合佛教“宇宙”观。
●斗拱----在建筑中从柱到梁的传力构件,也是中国古寺建筑的十分显著特征。唐宋时期的斗拱硕大雄健,与梁、枋结合为一体。明清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蜕化,成了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由于斗拱构造精巧,造型变化复杂多变,具有很高的装饰效果。
●彩绘----原是为了木结构防腐,宋元以后,彩画已成为寺院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特别是梁枋上的旋子彩画,几乎成了明清时期,北方寺院建筑彩绘的主要形式。那些鲜艳的龙锦图案、旋花、翎毛花卉与寺院黑黄色的瓦面、朱色的檐柱、白色的台基相配,色彩浓重而有鲜明的对比感,把整体建筑装点得更加绚丽灿烂。但在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容易剥落、褪色,不宜保存,故少施重彩,一般比较素雅。
●砖饰、石材的应用,特别是柱础(磉石和鼓磴)是江南建筑的特色之一。有许多散落于民间的金粟寺遗失石材,要收集整理,作为金粟寺重建的实物依据。
A、寺院建筑、设施及面积一览表:
序号 建筑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备注
1 照壁 (长3.12米+12.0+3.12米)
2 河埠 (宽7.5米)
3 碑亭 46 46
4 牌楼 (3.0米+4.50米+3.0米)
5 山门 277 277
6 钟鼓楼 184 266
7 天王殿 252 252
8 金粟宝鼎
9 石作经幢 (高3.0 米)
10 伽蓝堂、延寿堂、正受堂 452 728
11 祖师堂、含晖堂、涅槃堂 452 728
12 大雄宝殿 662 662
13 大悲阁 377 735
14 涅槃卧佛 (长9.0高、2.35米)
15 藏经阁、法堂 221 385  
16 禅堂 474 (地下)
17 方丈楼 142 242
18 香积厨、膳堂 339 339
19 法师堂 135 135
20 井亭 13 13
21 千僧井 (直径1.20米)
22 僧寮 314 542  
23 知事寮 120 200
24 养心斋 914 1047
25 厕所 52 52
26 客堂 240 417  
27 联廊 837 837 (宽1.80米)
28 合计 6029 8377
 
B、旅游服务建筑、设施及面积一览表:
 
     
序号 建筑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备注
1 金粟寺管理处 160 300
2 “唔呶”人家 786 1324 (餐饮、商住)
3 香市 705 1203
4 厕所 52 52
5 合计 1703 2879

 

 

 
C、文化公园建筑、设施及面积一览表:
 
序号 建筑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建筑面积(平方米) 备注
1 “舍得” 43 43 (施茶亭)
2 “百孝图”     (长9.0米)
3 “一壶天地” 15 15 ( 柴门)
4 “壶里乾坤” 343 503 (茶室、民俗陈列)
5 缘源 18 18 (方亭)
6 枕秀     (石拱桥,宽1.5米)
7 廊桥 51 51
8 合计 470 630
 
九、园林景观与环境:
 
寺庙园林具有稳定性、开放性、神秘性、观赏性等特点:寺院不是专供僧人、信徒享用,同时也接待香客和游人;寺院较少受到战争破坏,也很少因政治动荡而损毁,相对于其他建筑,寺院一般都能长期保存。 
寺院营造佛界圣境氛围,如放生池、佛像、音乐、缭烟都具有佛教刺激和感悟性,佛教的极乐世界幻若神仙境界,作为“佛门净地”应有其自身神秘、清净的空间环境。
古色古相的寺前广场和林木葱郁山地环境是“佛门净地”和周边嘲杂无序环境的过度,从视觉上进一步烘托、渲染清净、圣洁的寺院环境,体现金粟寺作为千年古刹应有的综合、整体景观效果。
园林环境作为金粟寺的组成部分,总体上满足金粟寺整体环境要求,补充、完善平立面构图。应用传统园林创作艺术原理,现代景观的创作手法,立意为先,师法自然,“以自然之理,尽园林之趣”,力求到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由于受古典文学和绘画的影响,许多文人骚客把一些常见的园林树木拟人化,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寄托了丰富精神情感。如:松柏坚贞不渝、梅花暗香雅韵;荷莲清香益远、翠竹高风亮节;幽兰野谷自芳、白菊操介清远;牡丹国色天香、石榴多子多福等。
“借景抒情”,烘托环境,正是我们要为体现内涵,而创造的园林景观与环境。现实生活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事和物,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唤起联想、共鸣,产生认同感。
【园林植物的意境 】:
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从对景象的“直觉”开始,通过“心理”感受,产生联想而深化展开,产生了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竹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植物,“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苏东坡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叹。园林景点中“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梅花傲雪,具有“坚贞不屈”的品格,“巧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是伟大理想精神的体现;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最雅致的配植方式。梅兰竹菊称为高雅四君子;菊花“独立冰霜”,赋予了“不畏邪恶”的品格,产生了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兰有幽香为清高脱俗的隐士。莲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赋予了脱离庸俗理想。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千古高雅绝冠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它含羞;“桃李遍天下”表示门人弟子众多之意。紫荆表示兄弟和睦。含笑表深情,桂花、杏花因声而意显富贵和幸福,牡丹因花大艳丽而表富贵。白杨萧萧表调怅,杨柳依依情绵绵。“桔”与“吉”谐音, 吉祥草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叫瑞草。 椿树易长而“长寿”,槐树代表“禄”。桃树传为五行之精,“桃符”能制百鬼。柏树能降魔,柳条、艾草能驱邪。 银杏树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常见,传为有“阴灵”,又因树龄长,誉为“长寿客”。 茱萸在重阳节登高时佩戴,认为可避灾祸。 无患子佛教称为“菩提子”,有它“无患”。在风水术中,葫芦被认为是能驱邪的植物。
 
 
(一)、寺院园林:
1、寺院内环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在寺院主体建筑布局的基础上,以放生池水体为构图中心,顺地形展开,结合联廊、院落,开设勾通寺院的山涧溪流、瀑布跌泉等水景,兼作消防备用水源。迎合佛教主题,开辟“洗心池”、“莲香池清”、“心远地宽”等景点,以丰富园林环境景观。
●适当大树移植:银杏(白果树)、无患子、七叶树、桂花和香樟等。与建筑相映成趣,形成古朴、幽静,有“历史沧桑感”的空间景观效果。
●多植竹子:记载中,金粟寺就有大量竹子种植,寺山以产笋著名。其实,竹子本身与佛教也有渊源,佛教中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其所住之处,竹林环抱,其所住的房舍就叫“竹林精舍”,或“迦兰陀竹园”。
●栽种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在佛教被尊为“圣物”,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传说释迦牟尼出身就能行走,步步生莲。成道后,起坐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花。他传教说法时呈莲花坐姿(两腿交叠,足心向上),身下为莲花座。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众生,为淫欲而托生,净土圣人为莲花而化生。传说,人们熟知的观世音为莲花所生,常以莲为伴,以手持各色莲花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三十三化身中就有“持莲观音”。菩萨带的是莲花冠,寺院中大雄宝殿的建筑是莲花座。总之,莲花在佛教中无处不在,成为佛国净土的象征,为佛门弟子所崇仰,为善间世人所喜爱。
●佛教传说中的娑罗树、菩提(觉悟、智慧)树为桑科属,常绿乔木,产于印度等地的热带树种,我国长江流域和以北地区并不适应种植。在现有寺院中,所谓的娑罗树、菩提树实际上是替代品。如:无患子、七叶树等。佛教中记载,佛教史上第一次“经典集结”之地,因洞口有七叶树而名“七叶窟”。
 
 
2、“佛光普照”:
设计中,结合大型佛祖“涅槃”像,设立“佛光普照”景点,成为金粟寺的点睛之笔和特色所在。进一步烘托寺院环境,完善、补充寺院主轴线平立面构图,增加饱和度,加强感染力,丰富景观序列。
“佛光普照”是在大型卧佛身后设射向天空的蓝紫色激光柱,增加寺院整体环境的“神秘感”,与寺院前“紫气东来”牌楼相呼应,突出寺院总体布局的整体感。
每逢特殊日子开启,象征佛法无边、生生不息,佛光普照,指引“苦海迷路人”;隐涵佛祖功德无量,佛法无边,与“蓝天共存,与日月同辉”,同时寓意众信徒通过佛法“洗礼”,心灵得到升华。
 
3、陡坎、石壁: 
⑴、“扫山”后高压噴浆加固,确保安全;
⑵、种植竹子和各类藤本植物加以遮掩、美化;
⑶、摩崖石刻、功德碑;
⑷、开筑栈道,与外围山体勾通。
 
(二)、寺院外环境:
1、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乡村生态、野趣特色;
2、为尽快达到预期整体效果:外围山体采用普遍绿化与特色种植相结合;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落叶和常绿树种相结合。
3、可以引导、发动善男信女,以“认捐”的形式,大面积种植竹子,形成绿化隔离带;成片种植春花和秋色叶树种,丰富园林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体现春季“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季“红叶尽染”的自然景观效果。
 
(三)、园林植物:
桂花、银杏、无患子、七叶树、刚竹、孝顺竹、紫竹、四季竹、毛竹、柳杉、湿地松、水杉、金钱松、香樟、梧桐、碧桃、桑树、珊瑚朴、白玉兰、海棠、合欢、栾树、红枫、石柳、枇杷、八仙花、木绣球、杜鹃、金叶女贞、火棘、红花檵木、八角金盘、地锦、凌宵、花叶常春藤、金丝桃、迎春花、海桐、茶花、蜡梅、莲花等。
特色树种:银杏、七叶树(菩提树)、竹、无患子、梧桐。
 
 
十、未来憧憬与展望:【中远期规划设想】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意义,就是让农民找到物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归属,即物质、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使得农村相对城市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由于偏见,一提到农村,人们就不自觉地和落后、愚昧等联系在一起,农村成了落后文化的代名词,无形之中,农村、农民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挫伤农民自尊,对农民的自身心态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观念,影响了农村物质、文化的综合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是开放、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这就要求农村如何把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和城市的时尚文化、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形成互补,满足各自需求----乡村旅游。
文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力。物质文明产生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文明思想是文明行为的基础,文明行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文明的行为,必须首先有文明的思想。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明,促进行为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可供人们参考、遵循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规范、公约、守则等。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制定和宣示上,必须让这些标准付诸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那种把标准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毫无效果的。
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农村面貌外在形象上的美化,是农民内心世界在思想的充实----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改善茶院整体形象,提高综合品位,丰富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农民本身,要摒弃“小农”意识,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美好的理想做目标,勇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熏陶,迎接新的挑战,提高全方位素质。不能以“大老粗”自居,只管自己“一亩三分田”,只见眼前利益。“大气如海,淳朴似盐”。以满腔热情,更好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为子孙后代谋福祉。
金粟寺的恢复重建,正是茶院村、澉浦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也可以看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金粟寺地处茶院村中心,整体空间狭小,景观基础教差,环境容量有限。村民赖依生存的农业生产和农居房舍还将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相邻村道是当地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经之路。可以想象,金粟寺一旦建成,寺前广场和相邻道路范围,必定形成旅游和农事的交叉点,相互冲突干扰。这是金粟寺恢复重建工程中,远期规划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且必须要解决问题。否则,会严重影响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规划设计再好,不管寺院建造得如何威严宏伟,也会变得“满目苍夷”,“打造金粟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的思想理念,也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⑴、满足打造“金粟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的政策性指导思想,符合相应的规划设计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⑵、在寺院的恢复重建中,会征用一些土地,拆迁部分农居;随着旅游的介入,肯定会改变部分村民的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在规划中有必要合理解决这部分村民将来的就业方式----适当布置旅游服务设施,开店经商;引导、鼓励村民从事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及各种方式的旅游服务,增加就业机会和实际收入。
 
 
(一)、“茶院”(“茶缘”):
“茶院”之名源于“金粟寺”。“施茶院”其包涵的文化本质就是“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是人性的呼唤,是一种本色的情意,而绝非追求浮华名声。 乐善好施是一种社会文明,也是一种社会需要,是心灵在道德修养上的一种升华。如果说道德修养的根本是不损害他人,不损害公众,那么,乐善好施的根本是:自利(增进自己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利他(利益公众和服务社会),也正是诸佛菩萨的“觉悟境界”----“自觉、觉他”。
寺院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金粟寺的兴衰史,就是茶院地方文化的发展史。“茶院”之名字里行间透着历史、文化气息,正是由于文化的作用,“茶院”地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经风雨沧桑,千年未改,延用至今。
作为金粟寺视觉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拟建“茶院”(文化公园):
1、筑小广场,建“施茶亭”,题额:“舍得”。
有“觉悟”的人便是佛,“觉悟”低标准是“度己”,即从自己做起,断恶修善,遵纪守法,淡薄名利,积功累德,清净放下,随缘(缘起、缘聚、缘散、缘灭,“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而不攀缘。“觉悟”高标准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为觉悟者之外,还要帮助别人成为觉悟者,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弘扬佛法,慈善布施。
这里“布施”:是指“舍”。俗话说“舍得”,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舍才有得,先要诚意为别人,才能得到别人为自已。
2、“照壁”背面为“百孝图”,题曰:“百善孝为先”,提倡“敬老爱幼”,以改善民风;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佛法修学有五科目,其中“净业三福”之一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不过去的;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意。
 
3、民俗风情苑:
开设“老人之家”、“民俗风情”陈列馆等,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积极进取,建设美好家园。
 
(二)、“康僧桥”:
综合历史可见:正是由于寺前的白鸥滩,舟来船往,使得人流集聚,才有后来的康师到此建寺居,有了“金粟寺”,继而才有得“茶院”地名。“鸥滩夜棹”、“康桥步月”、“茶镇晴岚”,旧时白鸥滩上的康僧桥、放生桥、油车桥、招宝桥见证了茶院、金粟寺的历史兴衰。
白鸥滩是承载“金粟寺”历史之河,河埠是形成“茶院”文化的历史通道。
由于通航的原因,白鸥滩几经疏浚,航道等级提高,过往船只吨位越来越大。终日汽笛声声,机声隆隆,打破了白鸥滩往日的幽雅、宁静;日积月累,导致河道水质很差,污浊不堪;两岸河坎因行船,遭受水流冲刷毁损破坏。杂乱无序的的现实与建成后金粟寺整体环境格格不入,有背于澉浦镇政府提出的“打造金粟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的思想理念。
本规划设计提出中、远期规划设想:
1、逐步降低航道等级,直至改道,结束茶院港的航道功能;
2、现有茶院大桥,在近期内,按金粟寺整体风格要求粉刷、修饰。远期规划,向南平移30米,修复作为历史符号的“康僧桥”;
3、择机选址,恢复“油车桥”、“放生桥”、“招宝桥”为日后再现历史上曾经的“茶院市”盛景创造先天条件。
 
 
(三)、整体环境:
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农村经济建设日益提高,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农用道路网络。由于农村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现有道路、桥梁等级宽度、转弯半径和设计荷载,只基本满足本村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需求,并不能适应日后旅游发展需求。
1、对外交通是日后开发旅游的最大瓶颈、障碍:
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茶院现有条件,对现有路网、河道、桥梁和农居点、绿化等进行统一规划,符合茶院特点、具有茶院特色;保证道路通畅、安全有序,满足打造“金粟寺佛教文化旅游区”总体要求,适应农业和旅游经济同时发展。
2、对农居建筑要求:
⑴、风格、色彩统一:以灰冷色调为主,以适应金粟寺佛教文化旅游区整体风格要求;
⑵、功能、布局合理:既改善自身居住条件,又为日后开设家庭旅馆、农家餐厅作准备。
 
 
(四)、控制红线:
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根据规划要求,合理划定控制红线,作为保护、控制依据,做到有章可循,防止周边因村民建房和生产发展而蚕食地盘,并避免矛盾焦点的进一步扩大、升级,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条件。
1、维持现状,控制现有规模,不得在控制范围内进一步乱占乱设;
2、只出不进,只拆不建,最终实现保护控制目标。
 
 
十一、设计竖向与地形:
 
 
除西部山脚外,现有基地实际地形,自东向西自然标高在4.2米--9.0米之间,高差约4.8米,山门口自然标高为6.7米,采石厂矿区岩基区自然高差约2.3米。主轴线上自然高差为4.2米,寺院区自然高差为1.7米,寺前广场高差为2.5米。
整个工程中,以正山门室内标高:9.10米为基准标高(东侧室外标高:6.85米,室内外高差2.25米;西侧室外标高:8.20米,室内外高差0.90米,覆土深度约:1.40米);天王殿室内标高:9.35米;大雄宝殿室内标高:11.05米;大悲阁室内标高:12.40米;藏经阁室内标高:16.425米,下设禅堂;寺院部分设计高差为:8.85米。
寺院区设计平均覆土1.50米左右。虽然回填土方工程量较大,但是,这是寺院整体风格和竖向构图的要求,更有利于园林植物种植、生长和抗风,便于地下管网敷设;特别是满足利用重力自流的雨水、污水排放要求。
 
十二、电气工程:
 
 
(一)、配电系统:
1、负荷等级:金粟寺内建筑主要为普通寺庙建筑,且建筑规模均不大,其用电负荷均为三级负荷。采用单电源供电即可满足要求。
2、负荷测算:
 
     
用电单位 建筑面积(m2) 负荷密度(W/m2) 测算负荷(KW) 备注
1、山门 277 50 13.9
2、天王殿 252 20 5.1
3、大雄宝殿 662 20 13.3
4、大悲阁 735 20 14.7
5、藏经阁 385 20 7.7
6、禅堂 474 50 23.7
7、伽蓝堂、延寿堂、正受堂 728 80 58.3
8、祖师堂、含晖堂、涅般堂 728 80 58.3
9、钟鼓楼 266 20 5.3
10、方丈楼 242 80 19.4
11、香积厨、膳堂 339 80 77.1 (厨房动力50KW)
12、法师堂 135 80 10.8
13、僧寮 542 80 43.4
14、知事寮 200 80 16
15、养心斋 1047 80 83.8
16、厕所 52 30 1.6
17、客堂 417 80 33.4
18、金粟寺管理处 300 80 24
19、“唔呶人家 1324 50 66.2
20、香市 1203 50 60.2
21、厕所 52 30 1.6  
22、“壶里乾坤” 503 80 40.3
23、室外照明 50
24、共计 728.1
25、总计 436.9 (计同期系数0.6)
根据以上负荷计算,变电所变压器安装容量拟定1X500KVA。设计考虑在钟楼边绿化带内设一座10KV室外箱式变电所,10KV电源由市网采用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 
3、管线敷设
⑴、变电所采用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方式向各用电单位配电
⑵、室外配电线路采用铠装电缆直埋地敷设,埋深不小于0.7m。
⑶、室内配电线路采用铜芯电线穿KBG管暗敷设。
 
(二)、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系统:
 
1、电话、网络系统:
设计考虑在管理处、养心斋、僧寮、方丈楼、客堂、山门、唔呶人家、壶里乾坤设置电话及网络系统,按100m2设1门电话考虑,共计55门电话及网络口,所有电话及网络均直接接入市网。 
2、有线电视系统:
设计考虑在养心斋、僧寮、方丈楼、客堂设置有线电视系统,按一个房间设置一个有线电视口考虑,共计25个有线电视口,在养心斋、客堂设置电视前端箱,外线由市有线电视网引入。
3、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线路敷设
室外弱电线路采用通信电缆、同轴电缆穿HDPE管埋地敷设,室内弱电线路采用3类UTP线、SYKV-75-5电缆穿KBG管暗敷设。
 
十三、给排水工程:
 
 
(一)、水源:本工程中建筑生活用水、室内外消防用水、均来自村镇自来水系统。
(二)、用水量:
1、各建筑生活用水量及用水定额:
    
序号 用水项目 使用人数
或单位数
单位 用水量
标准(L)
小时变化
系数(K)
使用时间(h) 用水量(m3)
最大时 最高日
1 僧寮 24人 人次 200 2.5 24 0.5 4.80
2 法师堂 3人 人天 350 2.5 24 0.11 1.05
3 膳堂 120人 人天 50 1.5 8 1.13 6.00
4 方丈楼 3人 人天 350 2.5 24 0.11 1.05
5 客堂 22人 人天 400 2.5 24 0.92 8.80
6 禅堂 250人 人次 15 1.5 8 0.70 3.75
7 养心斋 22人 人天 400 2.5 8 0.92 8.80
8 唔奴人家              
  餐厅 120人 人次 50 1.5 8 1.13 6.0
  客房 40人 人天 400 2.5 24 1.67 16
9 香市 40人 人天 15 1.5 8 0.11 0.6
10 茶苑 250人 人次 15 1.5 8 0.7 3.75
11 管理处 20人 人天 40 1.5 8 0.15 0.80
12 厕所       1.5 10 3 10
13 小计           0.65 71.4
14 未预见水量 按本表1至12项之和的15%计         1.45 10.71
15 合 计           11.10 82.11
 
     2、生活饮用水量:最高日82.11m3,最大小时11.10m3。
 
 
(三).排水设计:
1、 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室内排水采用污、废分流制。
2、雨水排放:
1)、暴雨强度公式:q =                                         
重现期P=2年,降雨历时t=5分钟。
2)、绿地及屋面雨水采用自然排放形式;建筑庭院可设置雨水口进行收集, 经管道排至河道内。
3)、在挡土墙下设置排水沟,将雨水收集后经雨水管道排出。
 
3、污水排放:
1)、污水排放量:以建筑用水的80%计,最高污水排放量为69.73吨/天。
2)、污水排放:生活污水设置化粪池,厨房废水设置隔油池,须经过重力式厌氧生化系统处理后排放。
 
 
(四).消防设计:
1、室外消防用水量15L/s,火灾延续时间2h, 一次灭火用水量108m3 , 由村镇自来水系统供给。由于寺庙区内消防车无法进入,寺庙内自备移动式消防泵,用于消防。
2、在较大建筑内设置室内消火栓,室内消防用水量10L/s,火灾延续时间2h,一次灭火用水量72m3,由村镇自来水系统供给。且在大悲阁内设有18 m3的屋顶水箱用于室内消火栓的火灾前10分钟的灭火。
3、在建筑内按要求设置磷酸铵盐手提式灭火器。
 
 
(五)、管道材料:
1、室内给水管采用PPR管。
2、绿化浇灌管道、景观水池给水管道采用HDPE管(公称压力0.6MPa)。
3、室外排水管采用HDPE缠绕管。
4、消防管道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
 
十四、背景音响:
 
 
寺院内设置公共广播系统,利用它来播放颂经梵音,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个浓厚的宗教氛围。同时也可以用作寻呼,播放通知、寻人启事等。若与金粟广慧禅寺的消防系统结合,还可以起到消防紧急疏散广播的功能。 
(一)、寺院室外环境:
1、广播音箱分布:
公共广播系统覆盖范围为:东起山门殿,南达客堂,西至藏经阁,北到养心斋,这些建筑群落的室外公共部分,沿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布置室外公共广播音箱。室外广播音箱可选用防水型特殊造型的草坪音箱、带灯音箱、石头型、经幢型等类型。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等建筑构建在一个基础平台上方,平台离地面标高差为50cm~100cm之间,四周为石材堆砌立面,可以在各个立面镶嵌安装广播音箱,扬声器前面安装同质石材切割成型的栅栏式面板。
2、控制中心:
公共广播控制中心设置在西南角的知事寮内。中心设置设备包括:MP3播放器、DVD/CD播放器、卡座、分区选择寻呼话筒节目定时器、前置放大器、定压功放、矩阵分区器、分区监听器、供电电源等设备。
由于金粟寺建筑群占地面积较大,室外音箱的传输线路较长,考虑到线路损耗,设计功放总功率不得低于室外扬声器功率总和的1.5倍,传输线路宜采用100V定压传输。
3、传输线路设计:
传输线路主干线应采用RVVS2*2.5以上线径,双层护套对绞线。传输线路采室外穿线采用硬质塑料护套管,沿路边绿化带地埋敷设,地埋深度不得少于50cm。穿越主干道,需承重的,应改用同口径镀锌钢管。
 
(二)、厅堂音响扩声设计:
1、大悲阁扩声设计:
大厅布置扬声器时沿四周墙面向中心敷设形式布置,使大厅可以得到均匀的声场。具体安装位置应根据音场模拟分析图(另行计算),来确定合理的安装位置和扬声器数量。同时内装修上应根据建声特点进行吸音和扩散处理,得到合理的混响时间,保证语音的清晰度。
考虑使用对象的特殊性,整个系统的控制、调音采用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的设备。
音源配置DVD/CD播放机、MP3播放机、卡座;有线话筒2只、无线手持式话筒2只、领夹式话筒2只;模拟调音台1套;周边设备配置:啸叫反馈抑制器、均衡器;功放根据扬声器数量和功率选择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品牌;扬声器8只。
2、禅堂扩声设计:
禅堂的扩声设计宜采用直达声为主,采用多只扬声器均匀分布,降低每只扬声器的输入功率,从而降低大厅6面反射声音的分贝,减少混响造成的语音清晰度下降。
设备选型上同大悲阁扩声系统的设计,仅扬声器数量做减少。
音源配置DVD/CD播放机、MP3播放机、卡座;有线话筒2只、无线手持式话筒2只、领夹式话筒2只;模拟调音台1套;周边设备配置:啸叫反馈抑制器、均衡器;功放根据扬声器数量和功率选择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品牌;扬声器4只。
 
十五、工程用地平衡:
 
 
(一)、寺院: 
  保护红线范围占地:39740平方米。其中:
  建筑占地面积:6029平方米;占地率:15.17%;
  铺装、硬地面积:3600平方米;占地率:9.05%;
  水体面积:795平方米;占地率:2.0%;
  绿地面积:29316平方米;占地率:73.78%;
    (二)、金粟广场:
  保护红线范围:12140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1703平方米;占地率:14.0%;
  铺装地面积:2740平方米;占地率:22.57%;
  硬地面积:4422平方米;占地率:36.42%;
  绿地面积:3275平方米;占地率:27.01%;
    (三)、文化公园:
  保护红线范围:11830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470平方米,占地率:3.97%;
  铺装、硬地面积:5500平方米;占地率:46.49%;
  水体面积:357平方米;占地率:3.0%;
  绿地面积:5503平方米;占地率:46.54%;
 
十六、其他:
 
规划设计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一旦评审通过,应严格遵守规划设计精神实施。“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管理落实。
金粟寺恢复重建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是茶院村,乃至澉浦镇海盐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利于改善地方整体形象,增加地方旅游经济收入,造福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包括各级政府和地方乡镇、工矿企业等各部门的支持、关心与合作,统一思想,统筹规划,通力合作,不图一时的局部利益,“不以善小而不为”,更“不以恶小而为之”。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对于一些景点和游览服务设施,在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障和成熟的建设实施方案以前,宁缺毋滥,控制、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为今后更加合理、完善的开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保证。在着力进行金粟寺建设的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加强金粟寺的对外广告宣传工作;挖掘、开发、整理具有地方文化风情和现代特色的游览项目,丰富游览内容,提高金粟寺在现实社会中的知名度;加强、完善金粟寺外围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旅行,吸引众多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地方旅游事业建设服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你就是“好人”。凡是关心、支持、参与金粟寺恢复重建工作的所有人们,贡献不论大小,功德无量,都会得到佛的保佑。祝好人一身平安!
佛光普照,愿佛保佑我们“国泰民安”!
来源:金粟寺(www.jinsusi.cn)    作者:

版权所有:金粟寺 本站网络实名:金粟寺
地址: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茶院 邮编:314301 电话:0573-86569825
本网站由海盐县澉浦镇人民政府监管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081
浙ICP备2021008718号 浙公网安备 33042402000384号